一、应用背景与需求分析
采集器作为工业物联网的核心节点,常面临以下风险:
电源浪涌:现场供电不稳定或雷击导致瞬态过压
接口误操作:通信端口(如RS485/USB)的带电插拔或短路
传感器故障:外围设备短路引发持续过流,传统一次性保险丝需人工维护,而自恢复保险丝(PPTC)可自动复位,显著降低运维成本。
二、典型电路设计方案
方案1:电源输入级防护
额定电流:略高于设备正常工作电流(如2倍)
触发时间:需快于TVS管导通延迟(通常在秒级)
协同保护逻辑:
过流时PPTC先动作,阻断持续电流;
过压时TVS管快速钳位,防止PPTC因电压过高损坏。
方案2:通信端口防护
[RS485接口] → PPTC → 双向TVS → 信号调理电路
布局要点:
PPTC靠近接口连接器,缩短故障路径;
TVS管紧邻芯片引脚,降低寄生电感。
参数匹配:
TVS钳位电压需低于接口芯片耐压(如±15kV浪涌防护选5V钳位TVS)。
三、关键设计考量
温度适应性:
工业级PPTC需满足-40℃~85℃工作范围,避免低温误触发。
多级保护协同:
结合压敏电阻(MOV)与TVS管,应对不同能量等级的浪涌。
故障自检机制:
通过ADC监测PPTC两端电压,判断是否进入高阻状态并上报故障。
四、应用案例
智能电表采集器:
在AC220V输入侧采用PPTC+TVS组合,防止雷击导致的主控芯片烧毁。
环境监测节点:
传感器供电线上串联PPTC,避免短路时电池过放。
该方案通过分级防护设计,兼顾了瞬态抑制与持续过流保护需求,特别适用于需长期无人值守的采集场景。实际选型时需根据具体电路参数(如最大工作电流、浪涌等级)调整元件规格。